欢迎来到Introzo百科
Introzo百科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历史 > 清朝时期,顺治帝首先倡导满洲政策

清朝时期,顺治帝首先倡导满洲政策

日期:2023-09-30 03:47

“受宠满族”一词源于詹事府、少詹、李呈祥上书财政部要求废除满族官员,专供汉官使用时顺治帝的回信。也就是说,保证八旗在满洲的政治权利的主导地位是清朝的基本国策之一。它与王朝基本一致,是大清帝国等级制国家治理政策的体现。

先主满洲的政策,使满洲官员居于学士以下文武官员之上。 “各部、衙门、殿堂、大臣,皆有满洲印。”武官甚至强调,应由满人担任统帅,“八旗皆归亲信大臣朕宗支管辖”,“八旗印章皆归满人管辖”。

满族作为主体民族和八旗军的主要组成部分,尤其被清朝历代皇帝视为国之根本、朝廷栋梁。满洲军人在定鼎中原、平定三藩王朝、歼灭回族等战役中为清朝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因此,到了清朝末年,“先祀满洲”(又称“满洲基业”)是清朝既定的国策。

福临信任汉族官员的政策确实体现了他的胆识和魄力,但他始终没有改变清朝“先拜满洲”的既定国策。他多次重申,自己会坚持满族的服饰和服饰。他流放了满洲的官员,比如李呈祥,后者主张只使用汉族人担任部长,而不是满族人,并建议修改逃亡法。顺治十一年(1654年)四月,他更下令将主张“留发复衣”的人流放满洲。陈明霞楚乔,翰林学士。正是因为这种政治偏袒,他忽视了很多重大问题。

顺治九年(1652年)12月,北京发现李英石案。福临除李应昭等重要人物受处分外,其兄弟、子孙、亲属等均免于讯问或深入调查。这在清朝初期确实是一个奇怪的例外,当时人们很容易受到牵连,造成大规模的监狱。

然而,案件曝光前后,没有任何一位汉族大臣或官员对此发表评论。这是满洲王贝勒勾结恶人作恶的大案。它的存在已经危害到了帝国,但福临却没有看到,因为他保护了满族。显然他把满洲贵族当作亡命之徒。

政策背景

从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努尔哈赤自立汗建立后金开始算起,到顺治元年(1644年)清军入关占领北京为止,只有总共28年。在如此短的时间内,这个依山傍水、以狩猎采集为主的女真部落,完成了统一各部落、为建国奠定基础等一系列功绩。攻克辽沉,建立清朝,定都北京。在短时间内发展迅速,着实令人震惊。

努尔哈赤之所以能克敌制胜,不仅靠他的骑射技巧,更重要的是靠八旗这个后来成为清朝制度的组织。

皇太极即位后,除满洲八旗外,又增加了汉军八旗、蒙古八旗。从此,八旗又分为满、蒙、汉三军。但八旗终究是八旗,权力始终集中在满洲贝勒手中,绝对不能抛在一边。

清朝定都北京后,面临着极其复杂和危险的新形势。民族矛盾如此尖锐,他们能依靠的,只有从关外带来的强大八旗军队。

他们苦苦思索如何最大限度地发挥这么少量的精兵之效,如何依靠他们来维持清朝对如此广阔而复杂的土地的统治。由此,八旗制度发生了重大变化。其目的当然是为了强化八旗的军事功能。

在清军入关之前,清太宗皇太极就已经仿照明朝的制度,设立了三院六司。入关后,睿亲王多尔衮基本沿袭明制。同时,为了巩固满族王公贵族的最高统治地位和对国家的统治,他确立了“拥护满洲第一”或“根本满洲”的基本国策。

关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