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Introzo百科
Introzo百科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历史 > 苏轼一生去了哪里

苏轼一生去了哪里

日期:2023-10-01 03:42

在当今交通发达的时代,汽车、火车、飞机、轮船可以让一个人一生去很多地方。然而,对于古代人来说,想要出门,只能依靠双脚和马车。宋代学者苏轼一生游历过许多地方。他所到过的地方有的只是匆匆一瞥,有的则令人难忘。今天我们就来看看苏轼的一生都去过哪些地方。

982年前的今天,苏轼来到了这个世界。在中国,这可能是无可争议的国民男神。他有“老人谈少年”的豪爽,有“雨衣雾气下照顾生活”的冷静,有“希望人长生不老,共享美好”的浪漫。千里之外的佳人相聚”,也有“十年生死浩瀚,不思议”的感觉“刻骨铭心”的深情……他爱吃、爱玩、爱捉弄人们。他会写作、画画、和女孩调情。正如林语堂所说,与其他中国诗人相比,苏轼更具丰富性、变化性、幽默性、智慧性。优秀,但心智却像个天真的孩子。从今天开始,我们将用一周的时间带您走进苏轼的丰富生活。

有网友制作了一组图片,在现代地图上标记出古人的生活足迹。所以大家可以看到,苏轼的人生足迹大致是这样的——

梅州——无可替代的故乡

四川梅州,是苏轼的故乡。在梅州市西南,有一座三苏寺。这座祠堂是苏氏家族的故居。

苏轼的成长和成功很大程度上受到了家庭的影响。

昨天介绍,我的父亲苏迅本人就是一个励志人物——“我二十七岁开始读书”。他没有进士,但最终成为一代宗师。他对苏轼和苏澈的教育非常严格。在他的指导下,两个儿子自幼读经史数百卷。为了加强记忆,苏轼还被要求手抄《汉书》。晚年的苏轼曾梦见父亲在他读书时监督他《春秋》。因为没能完成任务,他被吓得坐立不安——

夜梦如孩童嬉戏,父师惊恐将书夺走。当时是春秋末期,现在是莒、浣庄之初。摸上去感觉不舒服,站起来坐起来就像鱼上钩一样。 ——苏轼·《夜梦》

这些严格的训练无疑为他们日后的成就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我的母亲程夫人是一位大家闺秀,博览群书,有礼有义。她曾经给苏轼读过《范滂传》。范庞一生刚正不阿,最终死于东汉的囚禁之中。当范滂告别母亲时,母亲说:“如今你已与李应、杜秘齐名,为何还舍不得死呢?” 苏轼听后非常佩服范庞,问妈妈,“如果我变成范庞,你同意吗?” 妈妈的回答特别酷 - “如果你能成为范庞,我就不能成为范的妈妈吗?”

后来苏轼和苏辙的人生经历和选择也证明“舍生取义”在苏家并不是一句空话。

有知识渊博的父亲、慈爱的母亲、友善的兄弟,苏轼在梅州的二十一年一定是无比幸福的。 21岁离开家乡后,苏轼两次回去,一次是因为母亲程夫人去世,一次是为了安葬父亲和妻子。从此,苏轼一路坎坷,再也没有回到过家乡。梅山对于他来说,已经成为他在诗中反复眺望远方,却再也无法真正到达的一个念头。

开封——梦想开始的地方

开封是苏轼成名的地方。公元1057年,21岁的苏轼和弟弟跟随父亲来到宋都开封参加科举考试。这一年是北宋科举史上最著名的一年。候选者中除了苏轼之外,还有曾巩、程浩等众多大腕。主考官是文坛泰斗欧阳修。据说,欧阳修读到苏轼的论文时,眼睛一亮,自信地认为只有他的学生曾巩才能写出这样的杰作。所以为了避嫌,只判了第二名。打开信封后,我发现这不是曾巩同学的试卷!

这个错误,让苏轼与“天下第一”的称号失之交臂。不过,在欧阳修的大力推崇下,苏轼还是名声大噪。每一件新作品立刻就传遍了整个京城。但正当他即将一展才华时,传来母亲因病去世的悲伤消息,父子二人悲痛地回到家中哀悼。

三年后,当苏轼再次来到开封时,一场更高规格的选拔考试——制试即将举行。宋代,进士科举考试每三年举行一次,每届录取人数较多;而正式科试则不定期,由皇帝亲自设题、监考。两宋三百年间,共录取41人。其难度可想而知。 “考试大师”苏轼再次惊艳全场,以最高分进入“三等”,成为“百年第一”。

二十五岁的苏轼在万众瞩目下步入仕途。在地方历练三年后,苏轼正式调任中央。当时的皇帝宋英宗对才华横溢的苏轼十分垂涎,准备直接召他到翰林院任知县,却被宰相韩琦阻止。韩琪道:“以苏轼的才华,迟早会受到重用。现在关键是要培养、培养他,让天下人都佩服他、相信他,这样以后重用他的时候才不会有异议。但如果立即重用他,未必能服众,反而对他有害。倒不如给苏轼一个接近皇帝的职位,邀请他去应试。英宗道:“以苏轼的水平,不必参加考试。” ”韩琪不同意。

后来,苏轼顺利通过考试,得到了知事官的职位。当他听到韩琪的良苦用心时,感叹道:“韩公这是用道德修养来保护人才。”

?因为这个地方不仅见证了他人生的高​​光时刻,也见证了他人生的酸甜苦辣。

苏轼四十年的仕途生涯,只有三分之一的时间是在这里度过的。

初到寺庙,就赶上了王安石的大力改革。苏轼的许多导师,包括当初崇拜他的欧阳修,都因反对新法而与宰相王安石结怨,或隐匿,或贬职,或主动离开朝堂。公元1071年,王安石拟改变科举制度,兴办学堂。皇帝下旨,讨论两制三学。苏轼写了数千封雄辩的书信来论证新法的弊端,但他却因此受到排挤和打压,无奈只能申请外任。神宗皇帝虽然珍视苏轼的才华和学识,但为了实现自己的变法主张,只能忍痛与苏轼分手,将苏轼贬往杭州任通判。

此后十几年,苏轼一直在各地为官,平均每两三年就调动一次。直到公元1085年,神宗驾崩,高太后垂帘听政,苏轼才重新受用。短短八个月时间,他连升三级,成为翰林院进士。有一次高太后问他是否知道自己升迁迅速的原因。苏时半天也没猜到。高太后对他说:“先帝就是这个意思。先帝每次读到你的文章,都会感叹地说:‘巫师,巫师!’可惜他没时间重用你……”苏时突然泪流满面。 ,从此不敢辜负先帝的信任。当旧党主张彻底废除新法时,苏轼一次次站出来表示,新法有好有坏,切不可矫枉过正。然而,法庭无法接纳他。公元1089年,他无奈请求调迁。此后数年,他数次被召回,但总是仅仅几个月就被赶出朝廷。

公元1093年,哲宗上台,新党再次掌权。经历了仕途的坎坷,苏轼明白了自己将要面临的一切,于是他主动出国求事。这次离开的时候,他连跟皇上告别的时间都没有来得及。临行前,他给皇帝写了一封信,其中包含了他对朝廷的担忧。他很清楚,自己即将面临人生最黑暗的时刻,但无论多么困难,都无法阻止他那颗纯真的心。

果然,离开之后就再也没有回来。

杭州——一个让他念念不忘的地方

杭州可能是苏轼最喜欢的地方之一。因为他一生两次到杭州为官。第一次他因为反对政改而被排挤而被降职到这里,第二次他因为政治失意而要求调到这里。

刚来的时候,苏轼并没有做过多少政治上的事情。他最大的贡献就是为杭州留下了一句响彻千年的旅游广告语——“欲比西湖,淡妆浓抹就对了”。 “适合”,让西湖多了几分温柔和梦幻。而18年后,当苏轼逃离宫廷斗争再次来到这里时,他表现出了惊人的工作热情和能力。

此时的杭州正遭受旱灾和瘟疫,西湖也几近干涸。苏轼一到杭州,首先上书朝廷,要求免除杭州地区的赋税。并请求朝廷拨款赈灾,解杭州燃眉之急。朝廷很快同意了苏轼的请求,旱灾的影响也降到了最低。苏轼随后组织人准备药品并在街头免费发放,并组织杭州精通医术的医生、僧人、道士进行巡查,使疫情得到有效控制。

旱情得到控制后,苏轼开始清理西湖的杂草和淤泥,并将淤泥堆积起来,修筑了长长的堤坝。苏轼命人在堤上栽上木槿、柳树。这就是著名的苏堤。同时,为了防止水草生长过快,再次侵占水域,苏轼派人大面积种植菱角,争夺水草的生长空间。苏轼为了划定荸荠种植区域,便于观察淤泥堆积程度,派人在湖中筑起三座石塔,由此产生了著名的“三潭映月”景观。

此外,苏轼还重建了一段运河,将其与西湖相连。这不仅保证了运河的水位,也保证了城市的水位,解决了漕运的隐患。

苏轼在杭州任职期间做了许多利民的大事,深受杭州人民的爱戴。为了表达对苏轼的感激之情,许多家庭都悬挂他的画像,为他建祠堂。杭州也是苏轼坎坷仕途中难得一见的安逸之地。

湖州——苏轼陷入困境的地方

公元1079年,42岁的苏轼被调入马厩湖州县。

按照宋代的惯例,调职需要表达感激之情,所以苏轼写了一首诗《湖州谢上表》。这种文章原本只是例行公事,但文中的字“陛下知愚不合时宜,难相伴新人;见其老而行”不惹事,他也许能牧养小百姓。” 给自己惹了麻烦。遇到麻烦了。

这个纪念馆被别有用心的政敌利用了。他们断章取义,强加解释,说苏轼这是在表达对朝廷的不满,对皇帝的不敬。后来,他们从苏轼的诗集中翻出旧文,发现了几首似乎是在讽刺政府的诗。于是,一批人开始上书弹劾,神宗决定调查。

虽然他很早就知道这个消息,但是当官员到达湖州时,他还是给了苏轼巨大的打击。这位天之骄子,第一次像囚犯一样被押送上路。公元1079年8月,苏轼被押解到京城,关进御史台监狱。虽然审讯时间较长,但幸运的是,苏轼在监狱里遇到了一位善良的狱卒,狱卒对他非常尊重,每天晚上都会给他准备热水洗澡。

对苏轼的审讯从8月20日开始,历时三个月。在此期间,新党决心置苏轼于死地,朝野双方也纷纷开展营救活动。不仅许多与苏轼政见相同的长辈纷纷上书,就连维新派的一些有识之士也劝神宗不要杀苏轼。王安石当时退居金陵,还上书曰:“有圣界杀贤人吗?”

神宗秘密派太监在狱中观察苏轼。回来报告说,苏轼睡得沉沉、安静。神宗遂对臣子说:“我知道苏轼问心无愧。”最终,苏轼免死,贬黄州为团联副使。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乌台诗案”。

苏轼在湖州只呆了三个月。这三个月可能是暴风雨前最后的平静。他游历山川,祈求雨露,留下诗篇70多首。他被官兵护送走的那天,湖州民众自发前来送行,站在道路两旁哭泣。

黄州——涅槃重生之地

因“乌台诗案”被贬后,苏轼来到了黄洲与家人及家人。 。

苏轼当时心情非常郁闷。由于他正在履行囚犯的职责,他连最基本的待遇都享受不到,物质生活陷入困境。为了防止自己“剁手”,他每个月把4500元分成30份挂在房梁上,每天不敢超过150元。他在诗中这样描述当时的生活——“未曾用破釜跳河,唯有清诗嘲米粒”; “空厨房煮冷菜,破灶烧湿芦。” 不仅如此,很多亲朋好友也不再和他联系,生怕受到他的牵连(“我一生从未见过亲友半句话,即使我给他写过信,我不会回复”)。

正处于人生低谷的苏轼,一边唱着《孤独沙洲冷》,一边开始反思人生。他在《胜相院经藏记》中说道:“悦耳目目,如善学之人,日日胜败,自以为是本事,却不自知”是他的业力。” 人生如赌博,有输有赢。你知道如何利用别人,但你不知道你必须付出代价。中秋节的歌词以“世界大梦一场,人生凉几回”开头。 品尝山里的野菜,举起筷子叹息,“人间的滋味,纯属欢乐。”

在城东开垦一处废弃土坡,取名“东坡”,自称“东坡居士”。他还在花园里建造了一座五间农舍。由于它是在大雪中建造的,所以他在四壁上画了雪。取名“东坡雪堂”

他变得越来越冷静、豁达。正如杨绛先生所说:“我们曾经多么渴望命运的波涛,最后却发现,人生最美的风景,其实是内心的平静与从容。”

和朋友一起出游,路上遇到大雨。他没有惊慌,也没有躲藏。他回家写了一首诗《定风波》:“不听林间打叶声,何不吹口哨缓步走。竹杖篷鞋轻,谁怕夺马” ?你可以在烟雨下度过一生。”

和朋友去赤壁游玩,在河上泛舟。我想起了赤壁之战的场景,于是写下了著名的《赤壁赋》,千古绝唱《念奴娇·赤壁怀古》——“大江东去,浪花尽去”。 ,古往今来的浪漫人物。 “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黄州是苏轼涅槃重生的地方。正是在这里,他从追求功名的官员“苏轼”转变为追求内心本性的诗人“东坡”。

惠州——为退休做准备的地方

惠州,位于今天的广东省,是苏轼曾经计划退休的地方。

苏轼来到徽州时五十九岁。从黄州到惠州,苏轼经历了许多波折。哲宗即位后,曾一度重返朝廷,担任高职。然而,尽管他不愿意参与党争,却始终无法逃脱党争的漩涡。几经进出,公元1094年,他被贬到远离中原政治权力圈的惠州。

在这里被降职,基本上就意味着他政治生命的结束。不过苏时的心态很好,似乎很快就爱上了这里。他在诗中写道:“日吃荔枝三百颗,长成岭南人”。 “不知岭南好不好,但我说,这个安心的地方就是我的家乡。”

他甚至准备在这个“安心之地”退休——他用毕生积蓄,花了一年的时间,在惠州白鹤峰顶建造了自己的居所——白鹤居。白鹤居依山傍水,白墙黑瓦。西可远眺徽州西湖,东可眺望寺庙僧塔。在屋后的空地上,他还移植了各种岭南果树。房子建成后,他把暂时居住在宜兴的家人搬到了惠州。

乔迁新居的喜悦,加上儿孙围绕的家庭生活的喜悦,让苏轼欣喜若狂,写下绝句:

白头萧被霜风吹散,小阁藤床病态。记者先生春眠美,道士轻轻敲钟。

然而,当这首绝句传到京城时,宰相章惇却很不高兴。 “哦,原来你苏东坡在岭南过得这么舒服啊!?”于是他立即下达了新的降级令,苏轼被贬到琼州,定居彰化军(今海南儋州中和镇)。

于是,刚刚在惠州安顿下来的苏轼不得不再次离开。然而,在他被贬徽州的两年多时间里,却留下了许多生活痕迹。白鹤峰东坡故居是唯一能明确考证为苏东坡亲手修建的宅邸,其妃子王朝云墓也是保存完好的千年重要文物。因此,千百年来,不少苏轼粉丝专程来到惠州追寻苏轼的足迹。

儋州——人生最后一站

海南儋州,是苏轼被贬时职业生涯的最后一站。

历史上,海南岛长期是一座荒岛。它地处边境,与海外隔绝、孤立、落后。距京城数千里。 “一只鸟要飞翔,需要半年的时间。”堪称“空中悬崖”“海角”,因此中原人民称其为“野蛮瘴气之地”、流放死囚的地方。位于海南岛西北部的儋州,毒蛇猛兽横行,瘴气、疟疾时常威胁人们的生命。据说,宰相章惇之所以选择儋州,是因为苏轼字子瞻,而子瞻与儋州形似。如此荒唐的理由,实在让人气愤!

公元1097年,62岁的苏轼跨越千山万水来到了这座荒岛。临行前,他将遗事托付给长子,只带着小儿子苏过去了儋州。

初来乍到,彰化军节度使张忠非常尊重他,安排他“住官房,吃官食”。随后,朝廷官员检查并将苏轼逐出官邸。从此,苏轼开始过着“无肉可食,无病无药,无房住,无友出,冬无炭,夏无寒泉”的悲惨生活。

? 《生于蜀西》诗。

他的到来给海南带来了巨大的变化。他在此设立学校并收学徒。他们中的许多人不远万里来到儋州师从苏轼。据史料记载,海南历史上第一进士蒋堂佐、第一进士傅缺都是苏轼的弟子。宋代,海南一共出了十二位进士,其中就少不了苏轼。不仅如此,苏轼还给海南带来了许多中原文明的成就。关于东坡井、东坡田、东坡桥、东坡帽、甚至东坡话的起源故事,在儋州至今还流传着。

苏轼被贬海南三年后,哲宗去世,徽宗即位,朝廷照例大赦天下,苏轼得以北归。据说,他离开的那天,当地民众和学生都聚集在他周围,直到他准备下船。苏轼含泪离去,写下“我不会恨南荒九死,只是来此游历人生奇景”告别这片让他既痛苦又痛苦的土地。快乐的。

1101年,苏轼在回北途中不幸病逝,时年六十四岁。

苏轼这一生一直在漂泊,所到之处,都能以杰出的政绩来评价。他在密州抓贼,在徐州治水,在定州理军纪……但回顾自己的人生地图,苏轼却做出了“问君一生功绩,黄州、惠州、儋州” 回答。

这是自嘲,却也是事实。时代没有给他统领国家的机会,一次次将他推入绝境,但他迎来的是涅槃重生,一次次播撒希望。有人说,“苏轼被流放三千里,做了很多好事”,这确实不夸张。

苏轼的人生地图,见证了他仕途的坎坷,也见证了他一生的悲欢离合。让人心疼的同时又让人敬佩!

关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