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Introzo百科
Introzo百科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历史 > 龙骨水车是什么样的

龙骨水车是什么样的

日期:2023-10-02 02:10

龙骨水车又称“压路机”、“踏车”、“水车”,省称“龙骨”。汉族历史上的灌溉农具在我国大部分地区都流行。这种提水设施有着悠久的历史。因其形状如龙骨,故称“龙骨水车”。

结构

其结构采用木板作为凹槽,尾部浸入水流中,有小轮轴。另一端有一根小轴,固定在路堤的木架上。使用时,踩着拐杖转动大轴,带动槽内的叶片将水刮上来,倒入地势较高的田地里。后世出现了以流水为动力的水旋龙骨车,以及以牛带动齿轮的牛拉车。以及利用风的力量来转动的风转车。在广东等地,手摇车较轻,用于田间沟渠,称为“手摇车”。

起源

龙骨水车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东汉时期,由三国时期发明家马骏改进。从那时起,它在农业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后汉书·宦者传·张让》:“又命碧兰……翻车,设机车引水,车渴时施于桥西,洒于南北郊道” ”。李显注:“车翻时,设机车引水;车渴时,设弯管,用空气引水。” 《三国志·方技传·杜夔》南朝裴松引傅宣曰:“居京都,城内有田,可作花园,若无水灌溉,则倾覆,翻孩童”。然后,当水倒在它上面时,它就会被添加到列表中,这比平常聪明一百倍。”

宋梅瑶辰《和孙端叟寺丞农具十三首.水车》:“如车轮转动,如虹饮江水,能移雨露,如玫瑰花苗。”宋王安石《山田久欲坼》诗:“龙骨已吐哑,田氏真作”。清姜炯《踏车曲》:“人运车车运辐条,一辐升一辐落,辐条翻水如玉。大车二尺四,小车一尺六”小的用手运,大的就够了,心、车、柱互相追逐,左脚刚过右脚,水浑如走平地。高田低田,尽是沃土,不惜劳苦劳累,但愿秋来丰收。

龙骨水车的名称来源于民间。南宋陆游说:“龙骨水车轰鸣,水流入池塘,雨来了,还可以盼到丰收。”在目前所见的史料中,这是最早的出处。龙骨水车适合短距离,提水高度约为1至2米。它更适合在平原地区使用,或作为灌溉工程的辅助设施,将水从渡槽直接提水到农田。从井里打水的龙骨水车是立式的。水车的传动装置有平轮和立轮两种,以转换动力的方向。

工作方式

它提水时一般放置在河边,水箱下端和刮板笔直伸入水下。它利用链轮传动原理,以人力(或畜力)为动力,带动木链周而复始地翻转。安装在木链上的刮板可以将河水顺水提升到岸边进行农田灌溉。这种水车的出现,对于解决排灌问题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最初的龙骨水车是靠人力转动的。后来,中国人民创造了各种利用畜力、风力、水力等转动的水车。

功能

唐宋以来,龙骨水车一直是农田灌溉、排水、运河供水中最常用的提水机械。特别是南方大兴田围场后,低水头提水机械的需求更加普遍。元代王震《农书》绘制了不同功率的龙骨水车示意图。其中人力水车有脚踏水车和手动水车,畜力水车有牛车、驴拉水车等,由明代宋应星《天工开物》改良。龙骨水车的三种类型。

北京中国历史博物馆现藏有根据历史记载按1:1复制的实物模型。

发展

由于这种龙骨水车结构合理,可靠实用,可以代代相传。直到近代,随着农用水泵的广泛使用,它完成了自己的历史使命,悄然退出了历史舞台。龙骨水车作为灌溉设备现已被电动水泵所取代。然而,这种水车的链轮传动和襟翼升降的工作原理具有不朽的生命力。

以我们海岸和港口经常看到的用于疏浚河流的斗式挖泥机为例。只旋转挖泥的铲斗源自水车的提水翻板。因此,当人们看到挖泥船时,就仿佛看到了一台古老的龙骨水车。

关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