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Introzo百科
Introzo百科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艺术 > 乾隆为何未能根除腐败?

乾隆为何未能根除腐败?

日期:2023-09-30 02:41

乾隆早期采取了一系列强有力的独裁措施,但并没有解决传统政治中的根本问题——腐败。在专制社会中根除腐败就像阻止海浪一样不可能。对于腐败,监督力量只有两种:一是儒家价值观;二是儒家价值观。二是最高统治者的决心。在乾隆的晚年,这两种情况都失去了作用。


《乾隆大阅图》,郎世宁画的
  残酷且反复无常的乾隆

  北京晨报:乾隆前期和后期的变化都是巨大的。为什么是这样?

  张宏杰:因为他善于总结历史教训。另外,他受《易经》的影响也很大。他主张宽严相济,刻意不让部下了解他的想法,所以他一生都在不断变化。而且,与一般的皇帝不同,他特别残忍。

  北京晨报:你在书中写到了他在西北的屠杀,令人毛骨悚然,但为什么后世的文人墨客会歌颂这样一个残忍的人呢?

  张宏杰:因为我们有强人的崇拜,只要是“做大事”,杀的人越多,就越大。事实上,乾隆的一些行为与希特勒没有什么不同。后世文人推崇乾隆,说明在我们的传统文化中虽然有人文主义的基因,但离真正意义上的现代人文主义还很远。应当看到,威权主义的本质是残酷的。从性格上来说,康熙比乾隆宽容得多,但一旦皇权受到威胁,他也会变得非常残暴,动不动就进行种族灭绝。所以,残酷不是乾隆的问题,而是威权思维的问题。

  为什么你错过了现代化

  北京晨报:乾隆已经达到了中国传统政治的顶峰,但恰恰在他手中,中国错失了现代化的机会,最好的皇帝却做了最糟糕的事情。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无限循环?

  张宏杰:因为乾隆时代是一个基于少数统治者利益最大化而设计的繁荣时代。乾隆并没有在精神上提出什么新的东西,只是将传统的治理技术推向了极致。 18世纪,人类文明的主流是通过宪政制度和代议制,“实现了对统治者的驯化,并将其锁在法律的笼子里”。乾隆完成了中国历史上最细致、最完整、最扎实的制度。在他眼里,任何公民的自发性和主动性都是危险的,他加强的是对人民的驯化。如果当时的专制统治不是那么严密,人民群众本来就有更大的经济、文化、思想空间,现代化也许已经渗透到这片古老的土地上。

  乾隆成功打造了一座针刺不透、水流不进的政治监狱。这所监狱造就的公民虽然温顺、听话、极其宽容,但却无法站起来,主动迎合世界潮流。 。乾隆时代的中国人是只许有胃不许有脑子的“稳定奴隶”。

  难以突破的路已经结束了

  北京晨报:和历史上很多“贤王”一样,乾隆晚年也陷入了无知、懒惰、迷茫的状态。为什么是这样?

  张宏杰:中国的皇帝都是人治论的信奉者。他们的表现取决于统治者的个人精神。但是,不受内部和外部条件的限制。个人的智慧和自制力无法抵御环境的纵容和腐蚀。得胜而骄、好逸恶劳是人性不变的规律。盛世的君王往往将智慧与愚蠢、理性与扩张结合起来。他们既是辉煌的创造者,也是衰落的罪魁祸首。

  权力应该受到限制,这很容易理解,但威权主义的特点是不让人思考,而皇权是会上瘾的,无法戒掉。今年我会再推出一本,这本书叫《坐天下很累》。表面上看起来,拥有强大的力量很酷。事实上,历代皇帝人的平均寿命都很短,生活质量也很低。在权力的压力下,人容易变得变态。

  盛世是一个巨大的泡沫

  北京晨报:乾隆达到巅峰后,警惕繁荣衰退,采取了很多措施。为何跌势加剧?

  张宏杰:从历史上看,盛世并没有持续多久,这说明它只是一个巨大的泡沫。压力越大,崩溃的速度就越快,结果就是陷入混乱的循环之中。乾隆有很强的责任感,他的紧迫感比历代皇帝都强。但乾隆盛世的基础是牢牢控制人民。这只是乾隆一个人的盛世。这是爱新觉罗家族利益最大化的盛世。对于底层人民来说,这并不是一个富裕的时代。所以,越是盛世,他越是想把所有的资源都握在手里,绝不放手。

  自然界中,有鲜花,也有毒草,毒草也在为生态系统做出贡献。但在乾隆眼中,毒草是一种威胁。一经发现,立即消灭。这固然稳定了局势,但却扼杀了社会应有的活力。乾隆时代遇到的挑战是前所未有的,那就是人口的快速增长带来了巨大的压力,传统政治没有很好的应对方法。如果我们放松一点,这个矛盾可以通过发展来缓解,但乾隆却反其道而行之。这样做自然会加剧危机。

  为了打压舆论,乾隆的民事调查重点针对社会底层。据统计,康熙、雍正两代共有文监30座,官员、士绅、名人占三分之二。乾隆执政期间,大约有130起文学作品被监禁,其中72%来自社会下层。这反映出乾隆对社会动荡的过度防范。

  一代读书人的悲剧

  北京晨报:书中关于张廷玉的章节令人印象深刻。张廷玉愿意出任王室秘书,乾隆却屡屡羞辱她。是不是有点太多了?

  张宏杰:乾隆对自己的智力极其自信,认为自己是超人,相信真理永远掌握在自己手中,相信自己能够超越一般规则。你表面上对别人有礼貌,但内心却缺乏尊重。对于敌人或对手,它们喜欢戏弄、吃掉它们,就像猫捉老鼠一样。这是独裁者生存乐趣的来源之一。

  乾隆的性格与张廷玉很相似,都是精明的,所以乾隆并不被他表面的顺从所迷惑,总想暴露他自私的本性。乾隆是一个完美主义者,总想突破自然界限,直接控制下属的大脑。他极其以自我为中心,将世界视为自己的玩具。他虽然情感丰富,但却缺乏同情心。当别人对他稍微不忠时,他会感到非常受伤。

  至于张廷玉,他看到系统太强大了,感觉自己无法对抗。他也从中尝到了一些甜头,于是自觉地成为了它的帮凶。如果当时士人联手的话,经过几代人的奋斗,也许就能撼动这个体制。然而,那一代的学者没有坚实的精神基础,都是唯物主义者。看到斗争之后,这一代人并没有多少享受,他们刚刚摆脱贫困。 ,难免​​会被利益的诱惑所征服,而西方知识分子很多都是贵族转型而来,对物质的渴望并没有那么强烈。

  反腐分子变腐败了

  北京晨报:乾隆早年致力于反腐败,但为何后来却成了腐败者?

  张宏杰:乾隆早期采取了一系列强有力的独裁措施,但并没有解决传统政治中的根本问题——腐败。在专制社会中根除腐败就像阻止海浪一样不可能。对于腐败,监督力量只有两种:一是儒家价值观;二是儒家价值观。二是最高统治者的决心。

  在乾隆晚年,这两个条件都失去了作用。在乾隆的不断攻击和羞辱下,官员们逐渐放弃了诚信。乾隆晚年的精力不足和腐败领导力为腐败官员树立了榜样。短短十几年,就完成了从严明纪律到系统性腐败的转变。乾隆晚年,腐败已成为系统性、制度性腐败。这是建立在制度基础上的,依靠人的统治无法从根本上解决。

  被自己的力量捕获

  北京晨报:腐败现象严重。尹壮图曾写信进谏,却惹得乾隆大怒。事实上,尹壮图的初衷是好的,想要帮助乾隆,但结果却适得其反,令人不解——说实话有那么可怕吗?

  张宏杰:乾隆皇帝年龄越大,他就越形成一种心理刻板印象:成就是重大的,问题是局部的。乾隆晚年,多起重大腐败案件接连爆发,但他认为这只是一根手指头的问题。一旦发现并处理了,就证明问题已经解决了。

  那么,为什么全世界的人都看得清清楚楚,唯独老皇帝却视而不见呢?因为乾隆晚年成了“穴居人”。 《“倒萨战争”与萨达姆的结局》在文章中说:“他是自己权力的囚徒,他看到、听到的都是支撑权力的正面信息,负面信息则被当作错误信息冲走。在他周围形成了一个阵型,创造了一个机制自动过滤掉错误信息,输入正确信息,这种情况下,领导者往往无法正确看待自己和世界,甚至无法对自己的实力形成一个恰当、现实的判断。”

  独裁者很容易成为“穴居人”,因为他周围有大量靠监视他思想为生的人。 “太聪明”和“太糊涂”没有区别,只是需要心态的转变。在大量“正面报道”的包围下,他对尹壮图的“负面报道”极为愤怒,也是可以理解的。

  古代特征

  北京晨报:乾隆王朝可能是官方文本中重复“盛世”一词最多的时代,远超历史上任何时期。那么,古代盛世有哪些特点呢?

  张宏杰:生于盛世,是很多中国人对时代的最大期盼。然而,每一个盛世,都会伴随着一段大灾难,结局也是大崩溃。因为历史上的盛世依靠的是人的统治而不是制度的创新。

  中国历史上有一个奇怪的现象:当一个王朝注重发展时,往往不提及它的盛世。相反,当问题较多时,他们往往歌颂繁荣,因为那是传统王朝统治合法性的证明。一个繁荣的政权不需要用自我推销来壮胆。汉代文景统治时期和唐代贞观统治时期,君臣从不夸耀自己的盛世。南宋高宗赵构偷偷住在一个角落里。他无法报国仇家恨,却常常自诩盛世。大臣们赞颂盛世的声音铺天盖地。整个清朝,鼎盛时期最受青睐的是雍正时期和乾隆后期。

  北京晨报:如果乾隆能有更广阔的视野,历史的进程会改变吗?

  张宏杰:这只能是猜测。如果马戛尔尼在乾隆执政初期来到中国,他可能对世界趋势更加敏感,但他可能仍然麻木。乾隆的视野有限,他的知识结构不足以理解新的变化。即使在今天,我们已经生活在信息时代,很多人仍然对世界文明视而不见? 110年前的义和团运动以来,许多公民的心态发生了多大变化?一个人很难突破自己所受的教育和经历的限制。这只能随着时间的推移慢慢消除。

关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