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Introzo百科
Introzo百科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科学 > 为了丰富校园体育活动,学校采用学校责任保险

为了丰富校园体育活动,学校采用学校责任保险

日期:2023-10-05 13:48

2015年5月28日,教育部发布《学校体育运动风险防控暂行办法》,这是我国首个针对学校体育风险的措施。措施明确,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不得减少体育活动,避免体育风险。

将运动风险防控纳入教育督导

教育部要求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不得减少体育活动,避免体育风险。教育行政部门要把学校体育风险防控作为教育管理和监督的重要内容纳入工作计划。教育督导机构应对学校体育风险防控情况进行监督检查,检查结果作为学校考核问责的重要依据。

学校应当安排学生体检,建立学生健康档案,纳入学籍档案管理。当新生入学时,家长需要如实提供学生的健康状况信息。转移学生的健康档案应当转移。若涉及学生个人隐私,学校有义务保密。对于不适合参加体育课或者体育锻炼的学生,学校和教师应当减少或者免除其体育活动。

自制运动器材需要第三方评估

《办法》要求教师在进行体育课教学、体育活动和体育训练之前,认真检查体育器材、设施和场地;对于技术难度大的动作,要详细分解,充分热身,并提供保护和帮助。

学校存在安全隐患的体育器材、设施应当有明显的警示标志和安全提示。需要在教师指导和保护下使用的设备,使用后应屏蔽存放或专门保管;不方便屏蔽和存放的,应有安全提示。对教师自制的体育器材,应当组织第三方专业机构或者人员进行安全风险评估,评估合格后才能使用。

发生运动伤害事故且情况严重的,学校应当及时向教育行政主管部门报告;发生重大伤亡事故的,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及时报告。学校教育行政部门可以会同有关部门和专业人员组成事故仲裁组,为事故处理提供依据。

体育课至少占总课时的10%

媒体报道了多起学生跑步时突然死亡的事件。校园事故引起社会广泛关注。记者了解到,根据现行义务教育相关规定,义务教育阶段的体育课时数应占总课时的10%-11%。一、二年级体育课相当于每周4节课,3-6年级体育课和7-9年级体育健康课相当于每周3节课。

在校园发生的体育事故中,有的是因为体育设施不符合国家安全要求,有的是因为技术难度太大,有的是因为体育老师教学组织疏忽,还有的是因为学生本身就有先天性疾病,有的不锻炼身体。中学生发生事故。门头沟一小学体育老师表示,一名学生在足球课上发生碰撞,骨折,但家长认为学校未尽到看护责任,引发纠纷。因此,体育老师在教学中极其谨慎,有的学校会减少一些体育器材项目的学习。

新方法可以“解绑”学校

教育部体育卫生艺术司负责人表示,过去,学校体育安全风险管理没有专门的文件,对于如何预防运动伤害、如何预防等方面还不够明确。明确伤害发生后的责任和处理方式。为了避免学生运动损伤,一些地方和学校,特别是中小学校,经常减少或取消体育活动,降低体育赛事的难度。

《办法》明确学校体育各环节的风险管理责任,为学校与体育工作者“松绑”。同时,也为建立健全学校体育风险防控体系、规范学校体育各环节风险防控提供了基本指引。

中小学体育课时数将会增加

目前,北京小学一、二年级学生每周有4节体育课,三年级至初中学生每周有3节体育课,高中生每周有2节体育课。学生每天还有一小时的课外体育活动。根据市教委2015年工作要点,北京还将增加中小学体育课数量,丰富体育课程资源。

目前,北京学校采用政府购买的方式,在课后一小时开展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在避免意外伤害方面,他们购买了学校责任保险来分担风险。

如果您想了解更多校园安全,欢迎您继续关注百百安全网。


关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