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Introzo百科
Introzo百科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文化 > “少年衰老综合症”患者白居易:为何年纪轻轻却总是叹息?

“少年衰老综合症”患者白居易:为何年纪轻轻却总是叹息?

日期:2023-10-04 09:56

以“春”为题材的诗歌一般始于六朝后期;入唐后,出版了王勃《思春赋》、刘希仪《代悲白头翁》等名著;而盛唐时期著名的“咏春拳”作品,更是不胜枚举。

春天,是一个充满生机的季节;春天气温宜人,百花盛开;严寒过后充满活力的感觉令人心旷神怡。正因为如此,“咏春”成为唐代诗歌的主旋律之一。

然而,在白居易手中,咏春诗不仅仅是“唱春”。

白居易常常以深沉细腻的情感表达“惜春”之情;他的春天诗总是带有一种孤独、忧郁的气息。随着年龄的增长,这种情绪变得更加明显。与强度。

白居易对时间非常敏感。这种品质让他时常认为繁盛的季节已经没有多少“春天”了。因此,白居易的春游诗比咏春诗要少得多。

由此可见,白居易关心的不是人生经历了多少,而是生命还剩下多少。这种“失去青春意识”的产生和发展,与他对老年的恐惧绝对有关。

更可怕的是,这种对老年的恐惧,在白居易年轻的时候就已经存在了。

用我们现在的话来说,白居易患有“早衰综合症”。

白居易肖像

他还年轻,但他正在倒数“老年”的日子

白居易担任学校书记时(三十岁左右),对“年老”有一种不同寻常的恐惧。 “害怕青春逝去”对于一个三十岁出头的年轻人来说似乎有点太早了。

按理说,三十岁是一个人身心开始成熟的时期,也是人生最有活力的时期。人们应对未来充满信心。

而且,白居易任学堂秘书时,已考取礼部进士、吏部优秀书法家考试。他是长安新晋政治才子之一,未来的政治前途是光明的。

然而,此时,白居易写下了这首诗:

酒杯必饮满,花枝纷纷落。

莫言:三十岁是青年,一百岁的三分之一。

暮春饮酒赏花,在唐诗中并不是什么特殊的题材。然而,白居易此时却感叹青春的逝去,并在诗的最后计算出自己的生命还剩下三分之二——他还年轻,但他已经在倒数“老去”的日子了。年龄”。这是一种莫名的对“年老”的恐惧。

这种情感充满了白居易年轻时写的诗。比如他面对元稹时,就流露出羡慕“他比我小”:

红叶苔原不堪入目,又是凉爽的风雨天。

难怪杜因秋思思苦不堪言,他比你们学校大了近20岁。

年仅三十出头的白居易写下这首诗,送给比他小七岁的元稹。诗的结尾充满了苍凉的气氛,并以“二毛”这样的“老”字作为两者比较的基准。

虽然两人之间有七岁的年龄差距,但白居易此时的年龄无论如何也不能与“二十岁”挂钩。

从这首诗中,我们可以看到白居易时刻提醒自己:我正一步步走向“两岁”的衰老状态。在同一时期的另一首诗中,他也写下了类似的句子:“郁郁秋苦,二年将至”。

白居易肖像

不仅如此,白居易在诗中经常提到自己的年龄,“我才几岁”。如“四十今欠一年”、“看七十一欠三年”。可想而知,由于他对时间非常敏感,所以他在诗中不厌其烦地重复自己的年龄。

从白居易“计算自己的年龄”的特点中,我们可以窥见他对待人生的方式:他把整个人生看成一个“沙漏”;而时间就像沙粒。虽然总数是固定的,但随着生活的继续,它会一点一点消失。

白居易年轻时,非常关心自己的生命还剩下多少时间;虽然留不住时间,但他总能提醒自己生命中“剩余岁月”的珍贵。例如:

立春与春深相伴,无日不醉花痴。

告别后谁能一起喝醉?这就像十天的美丽风景。

“十日好景仍去”的意境,是白居易典型咏春诗的基调。在繁盛的春天里,他没有歌颂花朵的茂盛和绚丽,而是专注地计算着春天什么时候结束,花期能持续多久。再比如,他提出了“三月末”的概念:

3月30日,春回大地,夕阳西下。

问愁春风,明朝不忍。

他对春天即将消失的那一刻非常敏感;他把时间定在“春天的黄昏”,刻意强调了三月的最后一天——今天过后,春天就结束了;此时的他,更加的忧郁和无助。

白居易为何如此重视“三月底”这个日子?我们可以从他的诗中找到答案:

人生如旅人,永不停息。

我们每天都在进步,未来还有多远?

剑、水、火可以无视。

只有老去的时候,这世上就没有逃脱的办法了!

暮春归来,春天此时结束,夏天即将来临;然而,生命的青春过后,我们要面对的是无法避免的老与死。

白居易想起季节时光的结束,以及自己从青年到老年的过程,让他对“三月末”格外感伤。

白居易肖像

头发花白,牙齿掉光,他很紧张

白居易三十出头就患上了“早衰综合症”,这可能与他“年少多病”的经历有关。

白居易在一首诗中写到了自己年轻时体弱多病的情况:

我辛苦工作很久了,还没学会如何保持健康。

你年轻时就病得很重,怎么能活到老年呢?

白居易在这首诗的标题上注明:“十八年”。年轻时,他经常生病,甚至说出“我这样的身体怎么能老去呢?”等令人沮丧的话。

年轻的时候经常生病,还没老的时候自然就老了。白居易年轻时偶尔会因病失去青春活力,所以他要时刻注意自己的身体状况,为“老年”的到来做好准备:

太阳早上升到天空,晚上落到大地。

不知不觉,镜子里的我一下子就三十四岁了。

别说你还没老,慢慢就会到了。

虽然白发还没有出现,但绝美的容颜已经褪色了。

日子一天天过去。没想到,在白发出现之前,我的脸就已经显露出衰老的迹象了。看得出来,白居易特别注重自己身体的变化。如果他的身体与以前略有不同,他会很紧张地在作品中表达出来。

一个人从青年到中年,容貌最明显的变化就是头发的变化。人到了中年,头发会逐渐脱落,鬓角逐渐变白,发质也变差。这就是古人常说的“丝”。

白居易经常详细记录自己头发的变化以及面对自己变老的事实时的心理反应:

知道自己经常生病,忧心忡忡,未老先老。

梳子掉了,何必后悔呢?如果不掉落,最终会变成丝!

这首诗是白居易三十出头时看到自己的头发逐渐脱落时所作的叹息。尽管他很清楚自己的身体状况“多病多难”,但当他发现自己的头发开始脱落时,他仍然感到难过。

白居易的“少老综合症”比其他诗人更强烈。因为当别人提到白发时,他们只是把它当作“衰老”的标志。几乎没有人像白居易那样记录他们头发花白的过程和心情的变化。

白居易肖像

牙齿脱落也是身体衰老的标志之一。白居易自然也记录了自己第一次掉牙的时间:

四十未老,忧愁早衰为祸。

一年前我长了两颗牙,今年一颗牙掉了。

白发、落牙让白居易不安;然而,他最深的感受,除了外在的变化之外,就是吃饭、睡觉都缺乏“年轻的味道”。

正如他在诗中所写,当“老年”真正降临到他身上时,青春的感觉已经不复存在了。

早上吃得太多,没有饱腹感,晚上常常睡得少。

自觉,卧室和吃饭的房间里没有任何青春的痕迹。

其他诗人在年老时只注意到容貌的变化,但白居易却微妙地区分了现在的自己与年轻时的区别——难以形容的“气味”。

没事的时候总是照镜子,总是拿出小时候的自己的照片

除了关注外在的变化和变老的感受外,白居易在诗中还经常描写照镜子或看自己肖像的动作。

他的诗中有太多关于“照镜子”的部分。例如,“当我早上仰望绿色的镜子时,我的形状和影子是孤独的”,“因为我的头发已经变白了,我不想暴露在它面前”,“随着年龄的增长,我突然吓了一跳,镜子里我的胡子正在慢慢长起来”。

白居易照镜子的时候,最在意的就是看到镜子里的自己变老了,出现了一些白发或者皱纹,这会让他难过。

尽管如此,他还是不愿意放弃“照镜子”的行动;他还会将照镜子后的心情吟诵成诗。

明亮的铜镜,鬓上斑斑白发。

如何隐藏新年?我不相信。

这首诗也是他三十出头时写的。诗的最后两行,他对自己的早衰深感哀叹。所谓“怎么能再隐瞒自己的年龄呢?其实年轻的时候你都不相信”。也就是说:白居易看上去比实际年龄老很多。

白居易肖像

除了经常拿起镜子看看自己的容貌变了多大,白居易还拿起画像看看自己年轻时的样子。

我三十六岁了,我的样子在我的画里。

我现在四十六岁,憔悴地躺在江城。

我不只是十岁,我和别人一起受了很多苦。

还是和以前一样,一点也不像以前。

肖像自然可以保留他年轻时的容貌,但青春是留不住的。日子一天天过去,岁月的痕迹刻在了他的脸上。

白居易不仅注意到自己衰老的变化,也关心同龄人的外表。

看相国佩,大地被金紫照亮。

我的心里充满了痛苦,而我才四十四岁。

白居易看到同辈的头发都白了,不禁感叹;不过,当他看到和自己同岁的崔群,容光焕发,精神抖擞,一点也不像四十多岁的样子时,他也会很羡慕:

崔蛇同岁,容光焕发。

始知年岁容貌,盛衰将悲喜相伴。

白居易长大后,每次看到身边的年轻人,都会有一种莫名的情绪。 “面前年轻人那么多”、“年轻人不是我的同伴”等等,都是他晚年与年轻人相比时发出的感叹。

白居易肖像

结论

白居易虽然在理智上接受了自己“老”的事实,但在情感上还是有些害怕和不安。正如他曾经说过的:

白发知季节,黑暗与我有个约会。

今天阳光下,梳掉了几根茎。

缘起:生老死,三病常相随。

除了无念头的诞生,世上没有治愈的方法。

诗大部分是白居易安慰家人的话,但这也是他安慰自己的另一种方式。正如他在这首诗的结尾所提到的:要想治愈生老死的烦恼,就必须调整心态。

这就是白居易一直在做的事情——他在与“少老症”的斗争中,逐渐克服了对“老”和“死”的恐惧。

关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