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Introzo百科
Introzo百科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历史 > 中国历代科举的特点科举制度的演变

中国历代科举的特点科举制度的演变

日期:2023-10-07 04:04

  科举是中国古代士人选拔人才的考试。是历代封建王朝通过考试选拔官员的制度。由于采用科举选拔士人的方法,故称科举考试。科举制度自隋代起实行,延续了1300多年,直至清光绪二十七年举行进士考试。

  隋朝: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起源

  中国古代科举制度最早起源于隋朝。隋朝统一全国后,为了适应封建经济、政治关系的发展变化,扩大封建统治阶级参与政治权力的要求,加强中央集权,选拔官员的权力被剥夺。返回中央,中正九品制被科举制取代。隋炀帝三年,设进士科,采用考试选进士。进士一词最早见于第《礼记·王制》章,本义是能够晋级,获得爵位。当时主要考试的是现行政策,是有关当时国家政治生活的政治论文,称为“考策”。这种按科、试错选拔士人的方法,虽然当时还处于萌芽阶段,没有形成制度,但它把读书、考试、为官紧密结合起来,翻开了中国选举史上新的一页。 。

  唐代科举的特点:科目多、诗词多

  唐代科举考试的一个非常显着的特点就是进士考试的兴起,并成为读书人入仕的主要途径。唐代进士考试多以诗词为主。不仅如此,那些应考进士的人,要把自己最好的文学创作编成散文,提交给当时的达官显贵或文学名人,供他们欣赏和推荐,以增加自己的声誉。这种做法称为行娟。

关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