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Introzo百科
Introzo百科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旅行 > 中心镇古代文化遗存多达9处,时代上至汉代,下至宋明

中心镇古代文化遗存多达9处,时代上至汉代,下至宋明

日期:2023-10-03 06:02

早些年,笔者数次到武胜县中心镇,参与了田野考古调查,发现此地古代文化遗存多达9处。其中,古窑址4处,古遗址2处,古墓葬3处,时代上至汉代,下至宋明,为寻迹中心镇的历史文化积淀提供了有力的实物例证。

中心镇的田野调查是从镇西北的清滩村开始的。我们沿着江岸逆水而上,在清滩村七组发现了包包田窑址。窑址的窑壁局部暴露于耕地土坎之上,为砖垒建,平面略呈弧形,高60厘米、宽240厘米,壁顶端距土坎顶部地表130厘米,窑壁外侧有大量红烧土堆积。该窑址地处嘉陵江左岸陡坡地段,高出水面约30米,四方均为耕地。在窑址附近的耕地中有陶瓦残片、陶器口沿残片等暴露。从采集标本和窑砖形制看,年代拟断为宋至明代,面积约100平方米。

距包包田窑址约200米的沿江下游,即清滩村七组五丘田处,我们再次发现了五丘田窑址。该窑址仅有部分窑壁暴露于耕地土坎底部,窑壁为土制,暴露部分已受到很大破坏,残迹略呈三角形,高50厘米、底宽140厘米,距土坎顶部地表约195厘米。经钻探,在暴露窑壁前方耕地之下约70厘米左右即为生土,但生土之上地层中则有大量红烧土和炭屑存在。该窑址同样地处嘉陵江左岸陡坡地段,高出水面约30米,四方亦为耕地,但附近无陶、瓷器及残片暴露。年代初断为宋至明代,但较包包田窑址略晚。

小沙土宋代遗址全景。

继后,我们来到清滩村四组小沙土(亦称为李子树田)处,发现了小沙土宋代遗址。该遗址地处嘉陵江左岸一级阶地之上,西邻嘉陵江,遗址区表面距嘉陵江水面约15米。地层可分为4层,其中第1层耕土为灰黑色砂土,土质疏松,厚约30厘米;第2层为浅灰色砂土,土质亦较疏松,但较第3层耕土紧密,其间夹杂少量陶粒、炭屑及小砾石,厚约22厘米;第3层为深灰色砂土,土质较紧密,其间夹杂大量厚重但火候较低的夹砂陶片、残砖、炭粒、砾石,以及少量黑釉瓷片、黄褐绿三色釉瓷片等,厚约20厘米;第4层为暗黄色砂土,土质较第3层紧密,其间夹杂少量陶粒、炭屑,经钻探厚约70厘米;第4层下即为生土。在遗址范围内及断面之上采集有部分标本。小沙土遗址年代为宋代,面积约为5000平方米。

随后,在清滩村村民蒋定志的引导下,在该村四组小沟缘一缓坡之上发现了小沟缘宋明时期墓群。墓群位于嘉陵江左岸一级台地后侧缓坡之上,现为松树林及桔子树林所覆盖。墓群内,部分墓葬由于耕地及林地开发等而受到扰动、破坏或暴露于地表,另有部分未受到大的扰动而仅暴露部分墓砖,不排除还有大量墓葬仍深藏于林地地表之下。其中一座墓葬部分墓顶暴露于耕地边缘,从暴露部分判断,为三砖室并列同坟异葬墓。年代初断为宋明时期,晚不过明代,面积约为45000平方米。

结束对清滩村的田野调查之后,我们立即横渡嘉陵江,向东北直行至紫树村,并在该村五组发现了干田坝汉代墓群。该墓群地处嘉陵江右岸一级阶地,在墓地范围内有大量汉代墓砖暴露,其中多数已经移动并被附近村民用于垒建水池、道路、土坎等。墓群面积约10000平方米。

1小时以后,我们又在该组坪上土发现一处古代窑址。该窑址位于嘉陵江右岸一级阶地前沿坡地之上,已受到极大破坏,部分窑门、火堂、窑灰及半成品、大量红烧土暴露于耕地地表和土坎。暂将其命名为坪上土窑址,因其已暴露半成品全为红色陶砖,其长、宽、高均与附近暴露汉砖相同,故将其年代初断为东汉时期,面积约100平方米。

干坝子宋元时期遗址,是我们发现的第7处古代遗存,在中心镇大中坝村四组干坝子西北部“曲子田”及“五挑谷田”等耕地中发现的。经过观察断面及钻探,该遗址地层在地表下2.5米之内可分6层:1层为灰黄色砂土,厚30厘米左右,当为耕土;2层为灰褐色粘土,土质较软较粘,除大量水锈外无其它杂质,厚15厘米左右;3层为灰褐色粘土,比2层稍紧密坚硬,厚18厘米左右,杂少量白瓷片及大量青灰色陶板瓦残片;4层为黄色砂土,含少量碎石粒,厚8厘米左右;5层为灰色砂土,较软,厚40厘米左右;6层为灰黄色细沙土,纯净细软,厚度至少在140厘米以上(钻探受探杆杆长限制,2.5以下地层无法探明)。该遗址位于嘉陵江右岸一级阶地前缘,与武胜县旧县乡宋末元初的武胜军驻地隔江相望,分布面积约为8000平方米。

之后,我们继续沿嘉陵江右岸向中心镇大中坝村附近开始调查,并在该村十组中嘴发现宋明时期石室墓群,因耕地开发和自然垮塌而暴露,暴露部分为墓室或墓室壁板、盖板等。已暴露墓室的墓葬四壁及盖板均为褐色砂岩制成,部分墓室后壁上有壁龛。

最后,我们又在中心镇大中坝村四组瓦窑土发现了一处宋明时期的窑址,除有红烧土存在之外,在地表之下10至120厘米之内均有大量灰色板瓦、筒瓦残片及砖存在,分布面积约4000平方米。

素材来源:i武胜

关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