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Introzo百科
Introzo百科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历史 > 游杭州丝绸博物馆小记

游杭州丝绸博物馆小记

日期:2023-09-27 03:28

昨天,酷爱传统文化的我和学友一起参观了杭州丝绸博物馆,我感慨万千:

1.我国是最早发明采桑养蚕织布的国家。

关于养蚕的起源,一般人都会说是从被后人推崇为中国养蚕取丝始祖的嫘祖开始的。嫘祖,相传为黄帝轩辕氏之妻、西陵氏之女。《史记》载:“黄帝居轩辕之丘,而娶于西陵之女,是为嫘祖。嫘祖为黄帝正妃。”《隋书》载,北朝北周时尊她为先蚕。历代皇帝将其供奉为蚕神。大唐著名韬略家、《长短经》作者、大诗人李白的老师赵蕤(四川盐亭县人)所题唐《嫘祖圣地》碑文称:“嫘祖首创种桑养蚕之法,抽丝编绢之术,谏诤黄帝,旨定农桑,法制衣裳,兴嫁娶,尚礼仪,架宫室,奠国基,统一中原,弼政之功,殁世不忘。是以尊为先蚕。”北宋的《通鉴外纪》记载:“西陵氏劝蚕稼,亲蚕始于此。”《路史》将嫘祖发明的养蚕取丝系统化,说西陵氏劝养蚕、育蚕种、亲自采桑制丝,开创了丝织事业。

照这样推算,我国养蚕起源是从黄帝时期开始的。这种提法在宋元以后流行起来,直到上世纪50年代。

中国的各个地方还发明了不同刺绣方法,不同的刺绣风格。大家可以看下面图片的介绍:



你说中国人“牛不牛”?

更令人叹服叫绝的是:人们还发明了纺车等织布工具。当我看到博物馆的纺车的那一瞬间,我的眼前一亮——那不是小时候奶奶用过的吗?记得在我依稀有些记忆的时候,我依偎在奶奶的怀抱里,看着奶奶手摇纺车轮,脚踏纺车架手脚不停工作的样子。听着那纺车工作时发出的有节奏的“吱呀”声,好多时候,听着听着就睡熟了……

记得过了“好长”时间,奶奶终于织出了一匹白色的布,然后把布放在不知用什么弄成的“水”(自己配置的颜料)中,奇迹发生了——布成了“难看”的“黑蓝色”,(当时小,可能喜欢鲜艳颜色,觉得奶奶染的布超级难看),经过奶奶再次漂洗、印染、锁边……加工成了床单,比起当时颜色较鲜艳的“的确良”,我们都不想铺那样的棉布床单。但是,今天看来,当时的选择是错误的——现时代,都追求“纯棉”质量的。

当我渐渐记事的时候,奶奶还拿出了“太奶奶”穿过的珍藏的唯一一只“花盆底”的小脚鞋,那鞋小的“可怜”,现在想来那就是真真正正的“三寸金莲”。就是在那样小的鞋面上还绣上了美丽的莲花图案,我猜想在那个以“脚小”为美的年代里,我的太奶奶肯定是当时的“大美女”。

奥,对了,好像奶奶还珍藏了太奶奶留给她的一些花花绿绿的丝线,那些丝线按颜色依次被奶奶缠在了一个“古色古香”的磨的有些掉漆的“针线”板上了。每当“端午节”的时候,奶奶就会很“吝啬”的剪下五种不同颜色的丝线搓在一起制成“花花绳”戴在我和妹妹的脚脖、手脖和脖子上。

可惜的是随着时间的流逝,随着奶奶的逝去,那台纺车、那双太奶奶穿过的“花盆底”鞋,那些五颜六色的“纯丝线”都不知上儿去了。

现在每当我看着中央电视台有王刚等人主持的我所喜欢的《鉴宝》栏目时,我就会傻傻的想“要是那些东西还健在的话,我是不是也可以拿去了?……”

插播这些真实的记忆,不知您是否感兴趣?但言归正传——中国人民真了不起!那么早就发明这个些东西与技术!

当我站在“丝绸之路”地图前的时候 ,我好惊喜——在这繁华的杭州之地,我看到了“洛阳”两个字,这不是我们河南的一个地方吗?去年,我还在那里做过报告呢!……只见沙漠上、海洋上的……条条“丝绸之路”都是在这个古都交织的。从这里出发,通向了世界各地。我仿佛看到了各国商贾在集市上叫卖的身影……

今天,我所在的这座令我神迷的城市,在古代,就因为这样的“丝绸之路”,紧密的联系在了一起,今天当我立足其间的时候,因为这里的物,这里的友人,使我感到“情更浓,魂更牵”

最后用自编的话结束我的随想:

辗转反侧夜难眠,

“少女情怀”又返还……

关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