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Introzo百科
Introzo百科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旅行 > 建碉楼旅游价值(建碉楼旅游价值多少)

建碉楼旅游价值(建碉楼旅游价值多少)

日期:2023-09-21 22:22

1. 建碉楼旅游价值多少

侨乡文化的精髓:自信、开放、包容五邑地区的侨乡文化,体现了在西方社会现代文明影响下,中国本土文化的发展。

与其他受西方影响的文化形态所不同的是,侨乡文化呈现出一种更为自信、开放、包容的姿态。如中国很多有西洋特色的建筑,近代以前的西洋楼、“拉丁十字”的教堂等,大多是洋人用坚船利炮“打”进来的,带有西方殖民者硬性移植的色彩;而世界文化遗产开平碉楼,是广大侨胞把自己的所见所闻,结合个人的审美情趣融注于建筑艺术而形成的。不同的旅居地,不同的审美观,造就了开平碉楼的千姿百态。侨乡文化能充分体现华侨主动吸收外国先进文化的自信、开放、包容心态

2. 碉楼是哪个地方的特色建筑

开平碉楼是中国乡士建筑的一朵奇葩,是一种集防卫、居住和中西建筑艺术于一体的多层塔楼式建筑,其特色是融合了中国、古希腊、古罗马中世纪、文艺复兴及伊斯兰等多种建筑风格。主要分布在开平等地乡村。它们与所在的村落融为一体,相互依存,密不可分。2001年,开平碉楼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7年6月,“开平碉楼与村落”申请世界文化遗产项目在第31届世界遗产大会上获得通过,被选入世界文化遗产的开平碉楼与村落有四处:锦江里、马降龙、自力村和三门里。中国由此诞生了首个华侨文化的世界遗产项目,这也是广东第一个世界文化遗产项目。

3. 碉楼是哪里的重要建筑

不是。肇庆古城墙就是。它一座体现宋代汉族建筑风格的标志性建筑。位于肇庆市区旧城区,周长2800米。据史料记载,肇庆始为土城墙,宋政和三年(1113年)将土城扩大,并筑为砖城。该城墙历史上虽然历尽沧桑也经过20多次修葺,但城墙和城门位置未改。宋代始建的城墙至今仍然保存完整,全国罕见。

肇庆古城墙始建于宋,故又称为肇庆宋城墙。是肇庆最具标志性的建筑,有肇庆小万里长城之称。

肇庆古城墙是广东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以及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4. 建碉楼旅游价值多少钱

石鼓山下,梧垵溪旁,一个传统古村落,始建于明代,历经600余年积淀,近百栋古厝洋楼,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游人寻味闽南。历史的沧桑,留在这里的一砖一瓦一物,都在诠释着古早的闽南记忆,这里就是——晋江梧林传统古村落,青石板的村巷,红砖墙的楼房,中国风的村韵融合西洋建筑美学,使梧林村落有了中西合璧之风韵,这里的每一栋闽南古建筑仿佛都在向世人讲述着南洋华侨的历史。近年来,梧林先后获评“中国传统村落名录”,“金牌旅游村”,“国家3A级旅游景区”。

梧林古村落位于晋江市新塘街道西南部,背靠石鼓山,面临梧按溪。其地势西北高、东南低,村民围塘而居,古有“三脚筐”的美誉。梧林有一片保存完整的闽南古建筑群,三面临海,依山傍水,集闽南文化、海洋文化与侨村等特色于一体。

步入梧林,第一眼被吸引的是色彩。蓝天、白云、绿树打底,一片片“红”高调闯入画面,那是属于闽南古厝的主色调。沿着悠悠的石板路往村里走,一栋接一栋的古厝竞相登场。将镜头拉近,屋角两端飞扬的弧线分外抢眼。弧线于尾端分叉为二,形似燕子尾巴,故名“燕尾脊”,是闽南建筑中独有的装饰元素。“红砖白石双坡曲,出砖入石燕尾脊”,燕尾脊高高扬起,为方方正正的古厝平添了几分灵动。梧林古建筑上百栋,每一栋房子都有自己的故事。

燕尾脊是闽南建筑中独有的装饰元素

古村落入口处的朝东楼是村中最早的洋楼,占地700平方米,建于20世纪30年代,是旅居菲律宾华侨在梧林建造的第一栋西式洋楼,外部为半罗马式的建筑,而内部却是闽南大厝的建筑构造。朝东楼里陈列着古村落在民国时的几位先贤资料及彼时其所携有的物件。如牛仔帽、马灯、藤箱,等等。另外还有一件非常特别的物件:一支清末长枪。它仿佛诉说着清末那一段腥风血雨的岁月。

朝东楼

出了朝东楼,在好几条村巷中,我们寻了其中一条步入。村巷是由一座座古旧的房子相连又相间而形成的。走在村巷中,代入感太强了。一个回头,仿佛看见了一位民国的小家碧玉,手捧着《诗经》,缓缓而行。一个张望,仿佛看见了“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的闺中姑娘。触摸着村巷的一砖一瓦,想象着过去梧林人的生活。在一栋栋古厝的建筑巧思中,不仅承载着梧林一户户寻常人家的生活滋味,更寄托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期许。

在这片村巷中最为“抢眼”的当属又瘦又高的修养楼,俗称“枪楼”,建于1934年,楼内放置枪支。如今,外墙还能依稀看到一些子弹打过的痕迹。它是个三层碉楼,位于村落的平缓地带,视野开阔,是绝佳的“瞭望楼”。当年,村里成年男子分组轮流驻楼守更放哨、巡逻,起到了警戒及随时准备抵御外寇袭村的作用。碉楼各层墙面门窗的窗棂饰顶雕花形态各异,既有艺术韵味,又有欧式灵气,巧搭成“一层一境,四面八境”的建筑景观,把修养楼衬托得分外秀丽。

修养楼,俗称“枪楼”

再绕到修养楼后,朝古村落深处寻去,有好几十年前的照相馆、鞋厂。它们仍保留着当年的样子,不曾改变似的。巷子兜兜转转,不经意间,我们转到了旅菲华侨蔡德卫先生的宅邸。蔡德卫先生的宅邸院内,有一棵巨榕,根节交错,壮观甚美,令人感叹。现在宅邸内经营着一家咖啡馆——“榕树下咖啡”。许多村庄都会存在一两棵与村落共沐风雨的古树,历经多年,两棵榕树已与宅子长成一体,树枝攀缘着房梁生长,形成了一道天然的树门。树根盘错,如巨龙蜿蜒。在村落的修复中,这两棵老榕树也被完整保存了下来,成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最好印证。

蔡德卫宅邸内的古榕树

梧林的古建筑多为抗战年代华侨回乡所建,一栋名为“侨批馆”的番仔楼内,一封封侨批记录下了这段可歌可泣的历史。侨批,是海外华侨与家乡亲人间的书信和汇款的统称。这些华侨毫无保留地把辛苦所得汇入家乡,支撑着家人的生活,并建成一栋栋风格各异的大厝。蔡德鑨就是其中的一个传奇人物,他出身贫寒,白手起家,最终成为一个成功的商人。他一生4次回乡建业,每回一次就为家族建造一座大厝。

侨批馆

德鑨楼就是他自家居住的洋楼,建于1932年,也是梧林诸多华侨建筑中至今保护较为完好的一座。入门的石柱上,有一副楹联,上联是“正其谊不谋其利”,下联是“敏于事而慎于言”,分别出自《汉书》和《论语》,教导晚辈正直做人、艰苦奋斗。历经90年,楼体木雕上的金箔依然清晰可见,古厝门面的砖雕、木雕、石雕栩栩如生,当时最流行的彩色玻璃、油画图案等应有尽有。

这里的每幢闽南古厝、番仔楼、洋楼都有一个华侨的故事,它们盛满了闽南华侨的乡愁。这些建筑也充分展现了闽南地区自清末至民国、新中国的建筑风格的演变,堪称南洋华侨博物馆和闽南文化的后花园。岁月带给这些古建筑的,除了斑驳的印记,更多的是厚重的历史感。

如今,许多古建筑还被改造成了古色古香的民宿,在闽南古厝中住上一晚,也是不少游客的选择。每天清晨,走出开间,伸一个懒腰,循着村子的香气和声音,一路走,便来到村里的集市了。集市对面的戏台,自古就是村里最热闹的地方。每到重大日子,一曲曲南音就在这里奏响。南音与唐宋以来的音乐传统一脉相承。琵琶、洞箫、二弦、三弦响起,婉转动人的唱腔应和而歌。

戏台

再往前走上几步,我们还发现了不少惊喜。在梧林的一栋栋古建筑里,闽南文化元素根植其中。闽南风情馆里,一场布袋戏正在上演,武松打虎、隋唐演义等经典桥段引发阵阵掌声,高甲戏、梨园戏等当地传统非遗项目也因此有了新的传承舞台。不仅如此,木偶头雕刻、红砖制作、闽南茶鉴赏等闽南文化课程也对游客开放,闽南文化在闽南古建筑中得到了活化传承。

如果在村子里走累了,还可以去小吃一条街歇歇脚,可以吃到拳头母、土笋冻、炸浮粿、菜粿、醋肉、四果汤等闽南古早味小吃,还可以坐在这百年闽南古大厝之中,泡着茶,等待着热腾腾的古早味递到眼前。

在这古巷中穿梭,不知不觉也沉溺在了这抹“红”的记忆里,时间又悄悄到了夜晚,梧林退去白日的喧闹,回归宁静。走在灯火幽幽的古厝间,漫天星光与遍地灯火辉映,古村像个历尽沧桑后回归平静的老者,诉说着自己的过去。

穿越时代的季风,唤醒了这座600余年历史的古村落,出砖入石的闽南古大厝、浓浓南洋风的番仔楼,以及近现代哥特式和罗马式的老洋楼,将闽南特色与异域风情结合得如此自然,近百栋古厝洋楼以修旧如旧的方式保存完好,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游人寻味晋江。梧林之行,是一次闽南传统建筑与文化的沉浸之旅。行走其中,触摸一栋栋古建筑,听一段段过去的故事,感受别样的家国之情与乡愁别绪。

5. 建碉楼旅游价值多少元

建议游玩半天到一天时间。

丹巴县有“千碉之国” 的美誉,在大小金川及大渡河上游两岸的村寨、山脊和要隘处耸立着无数的古碉建筑。古碉的建筑形式多种多样,从形状上可分为四角碉、五角碉、六角碉、八角碉、十三角碉。这次有机会走进梭坡乡蒲角顶亲眼目睹了十三角碉一处丹巴乃至嘉绒地区仅存的一座十三角碉,也是目前保存最为完好的一座,不管是远观还是近看真的十分震撼,如果有机会真的可以亲自来看看。

6. 碉楼是世界文化遗产吗

在广东,世界文化遗产只有一处,即开平碉楼与村落。2007年6月28日,在新西兰基督城召开的第31届世界文化遗产大会上,开平碉楼与村落顺利通过表决,被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我国第34处世界遗产、广东省第一处世界文化遗产。

一、简介

开平碉楼是一种融会了中西建筑风格以及中国乡土自然景观的独特建筑群落,其历史最早可上溯到明末清初。到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随着大量华侨回乡置业,开平碉楼出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鼎盛时期,碉楼最多的时候有三千多座,至今仍完好保存了一千八百三十三座,散落在三千多个村落中。

开平碉楼与村落不仅是世界文化遗产,也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广东文化遗产的杰出代表,亦是中国华侨文化、移民文化的重要丰碑,是19世纪末大量海外华桥衣锦还乡,为改善家人居住条件、防御土匪而修建的特殊建筑,具有明显的时代烙印。不但传承了中式建筑的古老智慧,更是因海外华侨的回归而带回了世界各地的建筑艺术,包括古罗马风格的券拱、古希腊艺术的柱廊、巴洛克风格的山花、伊斯兰流派的穹顶……其规模宏大、品类繁多,造型别致,星罗棋布的分布在开平市的各个乡村。

在开平众多的开平雕楼群中,自力村碉楼群是其中的杰出代表,他由安和里(俗称犁头咀)、合安里(俗称新村)和永安里(俗称黄泥岭)组成,于清道光十七年(公元1837年)开村,因地形像犁头而得名;这里现在有15座保存较为完整的碉楼,风格各异、造型精美、内涵丰富,是开平碉楼兴盛时期的佼佼者。

关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