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Introzo百科
Introzo百科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文化 > 网络时代我们如何阅读

网络时代我们如何阅读

日期:2023-10-06 03:22

  经常有人问我:网络时代,我们传统的阅读方式会发生什么变化?互联网会给我们传统的阅读习惯带来哪些挑战?

  我个人的看法是,当一种新的阅读方式出现时,传统的阅读习惯会发生很大的改变,但这种改变并不意味着传统阅读的消失。只有当阅读方式成为主流时,这个过程才会完成。从阅读方式上来说,还在变化。传统阅读与网络阅读并存的时期较长,但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后者是改变前者的必然趋势。我想从人类活动的规则开始。

  宋朝以后才有了我们今天所认为的书籍

  人类活动的一个基本趋势是社会事物由复杂走向简单。这在很大程度上是一条铁律。先从与阅读相关的书籍和写作方法的变化说起。

  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文明的主要标志之一是我们的文字和书写方法出现得很早。稍微了解一下中国书法史的人都会明白,我们早期的书籍是从石刻、钟鼎,发展到甲骨文、简牍、帛书的。当纸张出现后,它们就发展成为我们一般意义上的书籍。这个过程是相当漫长的。而且,规律是越往前,时期越短,这当然与人类文明的进步有关。在这个变化的过程中,一个主要的特点,或者说人类的一个基本思维,就是这些事物的发展遵循着由复杂到简单的规律。

  我们现在知道,中国在东汉时期就发明了造纸术,这意味着理论上文字的概念可能在那个时候就已经出现了。但我们只谈论宋代书籍,并没有听说过在此之前的书籍。从印刷史来看,我国书籍的历史可能早于宋代。例如,隋末唐初,中国出现了雕版印刷技术,但其使用范围非常有限,仅在佛经印刷方面,保存下来的实物很少。雕版印刷作为一种成熟的技术手段,广泛使用是在宋代之后,所以我们今天所认为的书籍也是在宋代之后才产生的。

  现在的书法家大多不如过去的簿记员

  大家一定要清楚,在一切技术变革中,只有技术条件中的主要因素同时存在,新的技术方法才能流行起来,成为通用的方法,从而取代旧的方法? 。中国雕版印刷的出现是基于早期刻字艺术的出现、纸张的发明、墨水的出现。这些技术条件在生产成本方面必须达到总体平衡的水平。雕版印刷术的出现,使知识的保存、传播和普及变得相对简单和容易,极大地推动了中华文明的进程。 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方的平版印刷、油印、铅印技术大量传入中国。最终,铅印法成为稳定循环的基本印刷形式。西方印刷技术的广泛应用也是造纸术、轮转技术、油墨制造等技术条件基本平衡的结果。在这个发展过程中,非常明显地体现了由复杂到简单的逻辑和技术条件总体平衡的逻辑。最终稳定、成熟、普遍流行的技术方法一定是这个逻辑的最佳选择。

  熟悉中国印刷史的人都注意到,印刷技术的变迁存在一些过渡性的现象。例如,在雕刻向印刷的转变过程中,平版印刷、油印也曾短暂存在过,但很快就退出了。印刷之所以受欢迎,是因为这些技术方法虽然有其优点,但也有明显的缺点。例如,油印技术的主要优点之一是其便利性。从技术上来说,基本上可以说没有什么难度,因为雕刻蜡板和常规书写是一样的,而雕刻的反面印刷是一个特殊的思想,难度相当大。因此,每当强调单一功能时,油印机的优势就凸显出来,例如文件、传单的印刷。它的缺点是不具备大规模印刷的可能性,不能满足人类活动的审美要求,因此很快被铅印刷技术所取代。

  写作方法也是如此。早期的毛笔被后来的钢笔和圆珠笔所取代是必然的,因为人类的活动是以功能为基础的,而钢笔和圆珠笔最符合这个条件。这是没有办法解决的。笔的出现首先是为了实用,其次是为了美观。书法的出现也是建立在满足实用性的前提下的。当一种书写工具普遍普及时,它的技术就会达到最高水平。当这个工具不再成为主流书写工具时,它的技术水平肯定会下降。这就是为什么今天大多数书法家的书法仍然不如过去会计先生的原因,因为毛笔曾经是日常书写工具。不是现代人变傻了,而是时代条件变了。

  现在经常听人说会写信的人不多了,这是一个很大的遗憾。我想,没有必要过多哀叹,因为我们也无能为力。信件的起源是为了传达信息。不管是什么信息,当这个功能有了更便捷的方式时,它的衰落和消失也是很正常的。中国传统的文言文实际上早已衰落了。比如,符合花纸、书法、传统竖写这三个条件的书信,早已消失。钢笔和圆珠笔写的信在非常传统的人眼里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信笺,所以如果你今天去拍卖市场看到名人写的同一封信,如果它符合前三个条件,那肯定是昂贵的。同一个人用钢笔和圆珠笔写的信,价格相差很大。

  读书人不能不读书

  我说了这么多道理只是为了说明,互联网出现之后,传统的阅读方式被在线阅读:电子书所取代,这绝对是一个必然的趋势,但这种替代不仅需要到一定的时间,它就会取代功能,最主要的是功能,美观是无法取代的。铅套书出现后,线装书就没有了一般阅读的意义,但这并不意味着线装书就会消失。它获得了其他含义,如经典、高端、纪念、收藏等,使用意义由复杂变为复杂。很简单,但美的含义却恰恰相反。任何能够量产的东西,必然在审美上有局限性,因为个性很弱。手工时代的东西通常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因为它们保留了人性的温暖。 。手工制品遵循物以稀为贵的原则。

  网络时代,传统书籍肯定不会被取代,但数量可能会缩小。优势多的东西总会取代优势少的东西。这是从功能角度来看的。但从美观角度来说,铅装书的手感仍然不如传统的线装书。当然,这取决于个人喜好。

  我觉得网络时代读书可能会出现三种情况:

  1。在功利主义学习中,你不需要原著书籍。网上的电子书就完全足够了。老师的讲义和课本都可以在网上找到,为什么还要买书呢?功利学习就是掌握知识,网上阅读、电子书就够了。从环保角度来看,电子书不需要纸张、不占用空间、携带方便、容量大。

  2。为了简单地获取信息和传达信息,不需要书籍或报纸。至于阅读本身,在现代社会,我们可以依靠互联网和其他电子媒体。

  3。纸质书不会消失。对于深入、创新的研究,仅靠互联网是不够的。所有可以在互联网上找到的信息都已过时。在互联网上找到的信息不叫信息,尤其是文史哲领域,它是公共资源。你可以依靠互联网获取一般知识和常识,比如年终总结、工作申请、工作报告等。这些都是文件。你可以利用互联网做一些实际的事情,而你可以忽略书本。不过,做研究,还是需要阅读别人没有接触过的文献等原始资料。这只能靠原创阅读,所以优秀的学者还是要努力。这是考验真正学术能力的时候。从这个意义上说,在网络时代,原本的阅读方式或许是奢侈的,但也是专业的、优雅的。对于研究者来说,网络时代的学习更加重要。秘书不能停止学习,但学者必须学习。

  未来读书可能会变成有趣的读书

  原创阅读是一件非常美好的事情。拿起一本书,是线装的白纸,开本宽大,字大如钱。流传也井然有序,有署名、题跋、有人情味。这是电子书无法替代的。

  未来,读书可能会变成有趣的读书。有了电子书,在阅读功能上,实用的部分会被取代,但审美阅读会凸显原创阅读的美感。当然,这个改变和转变的过程需要相当一段时间,但我们要有心理准备。未来,大量实体书店可能会关闭。目前的趋势是书店在萎缩,但这并不意味着书店会消失。书店的功能极有可能发展成综合性的方面,包括图书交易、咖啡饮用、沙龙、展览功能、收藏交换功能等。此外,未来仍将有一个相对稳定的二手书产业因为传统的阅读精神总会留下一些痕迹,二手书店依然会发挥其特殊的力量。

  未来的书店可能会成为一个有趣的书店,而且它必须有很强的个性。作为一家只卖书的书店,未来完全有可能被互联网取代。任何与人类和精神活动有关的事物,都会有长久的生命力。实用功能很容易被取代,但精神和审美意义相对稳定。

关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