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Introzo百科
Introzo百科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文化 > 先从胡适的长相开始吧

先从胡适的长相开始吧

日期:2023-10-06 03:22

  1

  张中行曾撰文回忆胡适生前:“身高中等以上,清秀白皙。总是‘光棍头’,即只留前不后,中间较高。总是穿着长袍。” ,好像这个博士不是美国来的。总之,以貌取人,大家的印象就是,他是个潇洒的本土人物。温源宁这样形容44岁的胡适的相貌:“他的面色虽然不是很红润,不像一个养尊处优的主人,但也不像瘦马相那样萎靡不振,只有一点青白的肤色。” ……,这大概是他烧药膏、练日晷的遗物,虽然衣着精致,但不显士气。他的出现,能让美女倾心。鳞片那么高,眼神那么深。大。没有什么邪气,嘴唇丰满,常常幽默。”

  有一张20世纪50年代的照片,陈诚一等人在机场等着送胡适。老先生手里拿着一顶礼帽,笑容灿烂,气质非凡。他将周围一与其他人进行比较。说实话,站在旁边的陈诚长得还不错,但和胡适相比,就输了文采,缺乏风度。

  梁实秋和胡适先生被拍到在一起。他们都是受过良好教育的人,但论气质,梁先生还是有些不同。胡适总是一副学者的样子。有些文人穿长袍很好看,比如郁达夫;有些文人穿西装很好看,比如郭沫若。胡适是个例外。无论穿长袍还是西装,他都穿得熨烫得贴身,有一种淡然和温柔。如今,无论模特多么优秀,她都穿不出那种冷静的神态,穿不出那种意气风发的样子。

  2

  有一张胡适笑的照片,隔着页面你仿佛都能听到无尽的笑声。老先生坐在那儿笑得像个老太太。我心里感叹,老先生活得像神一样。有一个很奇怪的现象。凡是优秀的男人,到了晚年都像老太太一样。沉从文如此,胡适如此,于平伯如此,张中行如此。我写这篇文章的意思是,优秀的人不会好斗,不会小气;优秀的人不会好斗,不会小气。优秀的人应该是善良而温柔的,应该是内心敏感而丰富的。这样才能保证他们作品的温暖性和神性。

  我看过胡适和蒋介石的合影。两人正在一起交谈。胡适的文风很容易抵挡住蒋介石的怪癖。老先生跷二郎腿,看上去很随意,但内心却充满了浪漫和俏皮。领导的严格符合他的学术风范,但他实际上双手放在膝盖上,诚实行事。

  一个人的文化地位往往直接影响他的社交交往。法国作家杜拉斯有一次在杜克饭店吃饭,弗朗索瓦·密特朗总统走进来……饭后,有人走过来对她说:“总统想向你问好。”杜拉斯他回答道:“让他来这里吧。”密特朗走过来坐下。杜拉斯抓住他的手,什么也没说。过了一会儿,她说道:“弗朗索瓦,我有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要告诉你……” “玛格丽特,我在听!”杜拉斯很认真地说道:“弗朗索瓦·瓦特,你知道,我现在在世界上的名气比你大得多。”一阵沉默。密特朗回答道:“是的,玛格丽特,我很清楚……”玛格丽特说:“除此之外,一切都还好吗?弗朗索瓦。”

  这样的故事让人读起来很开心。

  我挑选并比较了胡适不同时期的照片。时间的流逝,会在他的身上留下或深或浅的成长和衰老的痕迹。然而,无论年轻、中年还是老年,他总是衣冠楚楚、英俊潇洒。辉煌依旧潇洒,高贵依旧。

  有人会说,这是因为历史赋予了胡适很高的地位,但我们不能忘记,胡适的地位是他自己赢得的,没有人是天生的领袖。

  3

  最近看到一个美国人拍摄的纪念胡适的视频。模糊的形象中,胡适先生极其优雅,相貌英俊,充满书香气息。他脸上有春风满面、秋月江边的亲切和清爽的气息。读完后我有两种感触。一是对前人风采的敬佩,二是感叹世道的颓势。视频中,有胡适先生纪念北京大学建校60周年的讲话。他的声音纯净而诚实,说着一口干净的白话,没有任何官方口音或学院派的味道。

  说话也是一门艺术。胡适的声音天生就是文坛的佼佼者,天生就有学术大师的风范。鲁迅的讲话也有独到之处。他们刚正不阿,三言两语击中要害。这是散文家的做法,并不罕见。 1932年11月27日,达先生在北京师范大学操场上发表露天演讲,引起轰动。 《世界日报》副刊随后发表文章《看鲁迅讲演记》,称当天鲁迅在学生自治会休息时,周围的年轻人纷纷提问。有的说:“请你再给我们上一次公开课吧,北方青年太渴望你了。”不!”他的回答是:“我不能,我必须离开。我很感激大家的善意。我会努力写一篇文章给你们看,因为口头说的不如写作有趣。读文章时请不要拥挤。”随意的几句话,俏皮、幽默,非常恰当,他真的很会说话。听过鲁迅演讲的学生回忆道:“他的声音不大,但很响亮。”冷静而有力;他的浙江口音比较重,听不太清楚,但语言简洁,大多数人都能听懂。”他能言善道,但语气却很温和,就像一位长辈给孩子们讲人生沧桑的故事。”

那年冬天,鲁迅的演讲从广场上消失了。我们没有足够的运气听到它。幸运的是,胡适先生让我们听到了大师的声音。

  4

  在北平,只要是周末,胡家总是挤满了客人,有女士们先生们,也有人贩子和走狗。有什么问题都可以问,有什么问题都可以聊,胡适都会尽力解答。他把钱捐给穷人;他对那些误入歧途的人表现出极大的正义。即使只是礼貌性的寒暄,他也会体贴地回应。告别胡家的每个人都觉得这一趟不虚此行。胡适的朋友太多了,或者自称朋友的人太多了,以至于林语堂在《论语》上宣布:不准本杂志作者说“我的朋友胡适之”,也不准闭嘴“我的朋友胡适之” 。

  胡适和摊贩都可以是朋友。有一个卖烧饼的,闲暇时读了一些政治方面的书,写信给胡适请教。胡适不仅回信,还在文中写道:“在我们国家,有一个卖饼的,天天提着铅桶在街上卖芝麻饼,风雨无阻,更不用说烈日了。但他仍然愿意在百忙之中抽出时间去关心国家的大计、英美的政治制度,并希望国家能够走上长期和平稳定的道路——这个奇怪的事情独自一人就足以让我乐观和快乐。”这位卖芝麻的小贩经常光顾胡适的店。去办公室见他。胡适外出时,应该先写一封信通知他,免得别人犯错误。后来小贩以为他得了鼻癌,胡适就代他给医院写了一封信,表示愿意支付所有费用。

  胡适身上有很多人性。有的人让人敬而远之,而胡适则让人尊敬、亲近。

  5

  胡适的文章在那一代人中算不上很好,但他的学识一流,在乱世中保持着清醒。民国时期的人们,常常用浓墨重彩的红色风格来书写。与紧张紧张的风格相比,胡适的微妙是一种别样的风范,这纯粹是一个学者的情怀,一个儒生的心态。

  胡适几乎一生都在写常识,写自己知道的事,老老实实地,日复一日地生活,一寸一寸地进步,不虚荣。读胡适的文章,给我一种脚踏实地的平静感。

  胡适的一生在人生的阶梯上滑上滑下,偶尔陷入政治洪流,但他的身影却不断地在书本中进进出出,一生从未改变过学者的面貌。

  胡松平所写《胡适之先生晚年谈话录》,据说胡适“总觉得喜欢写草书的人是疯子”,“字迹是否规整,可以看出这个人是否负责” ,“写作使人认识到它。这一定不是一件不道德的事情。”这么认真写作的人,难怪性格这么端正。几段婚外情不过是情与礼,文中透露出一点点深情,一点点巧合。

  胡适从美国回来后,生活在被夸奖、被棍棒打死的光影之中。他说话、写作、做事都十分谨慎。在旧照片中,他走路小心翼翼。

  “含蓄”二字一直是胡适一生的标准。不管是夸还是夸,胡适就是胡适。没有他,民国的文化天空会多么孤独,鲁迅会多么孤独,徐志摩会多么孤独,林语堂会多么孤独,那些周末无处交谈的人会多么孤独是。

关灯